思维策略网 > > 思维视频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来源:https://www.sivi8.com 时间:2024-07-1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时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但是在这一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科学课的地位得不到重视。 在学校一般都会把语文、数学、英语被视为是主课,学校﹑家长﹑学生都很重视。而科学课一般会被认为是副课。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基本途径,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尤其是生物﹑化学﹑地理﹑物理等课的学习打基础,所以,我觉得科学课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在家长的眼中,科学课的地位更低。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昆虫、观察月相等活动,许多家长都认为是无益之举。这样的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的一些价值取向。 (二)科学教育课程资源不充足。 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实施关系很密切。没有可以实施课程的资源就没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资源作为前提。科学课以科学探究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形成科学观,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而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就离不开时间、空间、材料、设备、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这也成了开展科学课的一个难题。 1、教师资源比较缺乏。在学校科学课的专职教师比较少或没有科学专职教师。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为学生准备大量的仪器和实验材料,这些工作往往会花上一些的时间。所以不是专职科学教师没有很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好每一节科学课的教学工作。 2、教学资源比较缺乏。科学课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比如仅六年级下册科学就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宇宙﹑环境等内容,所以,需要的仪器、材料种类繁多。学校的仪器设备不是特别充足。 (三)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发现在科学课的授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不够,对于一些比较简单,容易搜集实验材料的探究课,会让学生课前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比如探究“寻找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的活动中,会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材料,学生分组实验,而好多学生都没有准备好。科学课,主要以探究活动为主,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不够,材料准备不充分,这样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科学课的质量。 2﹑学生不太重视科学这门课程。教了快一年的科学课,虽然,学生们对科学课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比较高,但是,做的不勤,总是敷衍,实验报告不能按时交上来,显然,学生们还是不太重视这门课程。 3、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比较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我觉得,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配合。尽可能的让学生﹑家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另外,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科学教师需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由于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所以在培优扶差工作方面应做得再扎实点,努力减小优差生之间的差距。并且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并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

二、如何通过生物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新中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可以说是某些所谓“偏科”学生的福音。但是不论学“文”学“理”,学生必须有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和理科思维息息相关的问题。例如,停电了,是因为电卡没钱了,还是因为用电功率过大造成跳闸。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理性分析,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从而得出结论。我之前在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学习的时候,新东方优能一对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做实验为例,我们在实验时,不能只给学生准备实验用品,给出实验步骤,让学生看个乐子就完成了目的。还要不断的推使学生思考。我之前在新东方优能一对一学习,感觉挺好的。

三、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发展越快,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致,科学课的正式开设,“科学素养”这个名词应运而生,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素养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和行为模式。是指人们在工作、生活、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理解和运用印刷信息开发自己的知识潜能的能力。科学素养一词是由英文翻译而来的。英语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跟学者有关,指有学识,有文化;另一种是真对一般公众而言的,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在新的课程标准里北京师范大学郁波教授是这样给科学素养定义的,科学素养有三个层面的解释:一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生活方式。 据我分析,科学素养就其概念本身有其鲜活的一面,这和科学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明确了科学素养的含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学方法义,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学方法,即是通过假设----验证----结论的方式来得出结果。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会盲目冲动,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科学课所特有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各种自然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2)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3)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由此,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内容。

最近更新

思维视频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