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策略网 > > 人工智能思维策略 > AI的世界,真的会替代人类吗

AI的世界,真的会替代人类吗

来源:https://www.sivi8.com 时间:2024-07-27 编辑:admin 手机版

AI的世界,真的会替代人类吗

“借助人工智能,我们将召唤出恶魔。在所有故事里出现的拿着五芒星和圣水的家伙都确信他能够控制住恶魔,但事实上根本不行。”马斯克的一番话让近来备受业界瞩目的人工智能平添了许多争议。不仅如此,就连科学泰斗霍金亦对此颇有微词。为什么科技、科学界的领军人物频频发出人工智能威胁论,人工智能真的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会衍生出机器文明并最终取代人类吗?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并不神秘,现代科学技术对其应用早已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稍有常识的人只要翻阅计算机科学发展史并通过理性分析就能得出人工智能威胁论站不住脚的结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从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定义来看,AI的本质是一种智能,且这种智能是人为创造的,而非像生命体那般通过自然进化演变而成。我们知道,人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AI的智能源于以二进制为原理的电路逻辑,虽然起源不同,那么它们在功能和表现上又有哪些异同点?

1981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罗杰•斯佩里博士曾发布著名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其通过脑割裂实验证实了大脑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人脑的左右半球有着不同分工,左半脑擅长分析、逻辑、演绎、推理等理性抽象思维;右半脑擅长直觉、情感、艺术、灵感等感性形象思维。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也具备人脑左右半球的全部功能?我们从计算机语言原理和人工智能发展史中可以得到答案:迄今为止AI的所有智能化表现仅仅在模仿人类左半脑的理性思维模式,而完全不具备右半脑的感性思维,且将来亦是如此。

众所周知,计算机语言在历史发展上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我们把最低级、最原始的计算机语言称为机器语言。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能够直接识别的指令集合,它反映了计算机“思维”的原理,也反映了人工智能的原理。0和1两个数字能构成世间万物的一切逻辑,却无法创造灵感、拥有直觉、获得情感。

你见过有“感情”的机器吗?也许有人会说,微软小冰、Cortana很有灵性,能够表达情绪,与用户进行颇有深度的跳跃性的交流互动。看起来的确如此,现阶段人工智能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快的上升期,也许将来会有更优秀的AI让你分不清你在同人还是机器说话。但请注意,这些人忽视了一点,尽管AI的行为越来越接近人类本身,但其本质并没有变,即在于用0和1模仿人类左脑的理性思维。互联网给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极大帮助,当人们开始运用大数据来丰富AI的拟人化表现时,人类和机器的界限似乎变得日趋模糊,这让人联想到著名的图灵测试。但人工智能在表现人类情感和行为时,其背后是在复制和模仿,而不是想象和创造。网络上客观存在的数据和人类主观能动的想象力是两码事。

说到模仿,我们发现机器不仅模仿人的思维,而且模仿人的生理行为。比如各种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延伸,机器能够模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功能,将“感受”到的事物记录成抽象数据,进行高速的“理性思考”,并产生“意识”(得出计算结果)。想到这些,也许有人会感到恐惧:机器具备了人的部分能力,甚至比人类做得更好,会不会有一天取代人类本身甚至对我们产生威胁?

对于这个问题,早在两千两百多年前的荀子就已给出答案: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科技永远是人类的工具,互联网是,人工智能也是。人类使用工具改造世界,让生活更美好,天经地义。同时,强大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只要不用来伤害人类自己,用之何妨?人工智能是客观逻辑、理性的智能,其并不能产生主观能动,主动权永远在人类手上。而人类也不会愚蠢到对机器输入“请消灭人类”这样的指令。一句话:no zuo no die。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部分劳作,但不能取代人类的全部活动,更不会反过来统治人类。倘若冯•诺依曼在世也会赞同这个结论。

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思维过程

姓名:高浪

【嵌牛导读】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而这种模拟一般又可以分为两类,即结构模拟与功能模拟。虽然人工智能的功能模拟与人类智能的相关活动在整个运行过程上不尽相同,但是,如果撇开人类自身自主意识以及外界的影响,就单单从两者的思维过程,即对问题的处理来开,两者还是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嵌牛鼻子】人工智能,人类智能,本质,思维。

【嵌牛提问】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人工智能又是如何思维的?

【嵌牛正文】

一、 人工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而这种模拟一般又可以分为两类,即结构模拟与功能模拟。

所谓结构模拟,是根据两者系统与结构之间的相似性,运用物理模拟的方式,构建出结构与功能类似的“类似物”,从而实现相应的智能活动。结构模拟就如同类似的“复制”,即模拟相似的结构与系统从而达到智能活动的模拟。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要实现对人脑的结构模拟,那么就需要仿造人脑的结构与系统,创造出类似于人脑的“累人脑”。但是就目前来说,结构模拟的局限性很大,结构模拟需要对被模拟物的智能活动过程有透彻的了解,必须清楚相应的结构与系统是如何进行智能活动的。但是就目前来说,人类对自身的智能活动,比如人脑的智能活动知之甚少,这就极大的限制了结构模拟的发展。

另一种功能模拟,是根据两者实现功能的相似性,仅以达到相同的目的为目标而进行的模拟。不要求工作原理的相似,可以是不同的工作原理实现相同的功能。同样以人脑模拟的例子来说,功能模拟不必要透彻了解人脑具体的智能活动,只需要清楚某一过程具体实现了怎样的功能,然后通过其他的方式,或是数学模型的,或是其他原理的,来实现相同的功能。例如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并非是要创造一个结构与系统相似的“类人眼”,而仅仅是通过技术实现人眼的相关功能,至于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就并不是功能模拟关注的焦点。功能模拟的关注点在于最终结果的实现,而忽略了具体过程的模拟。就目前来讲,绝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功能模拟,即事先给人工智能存储一定的公式或者程序,然后给出相应的逻辑推导方法,让人工智能可以自主地进行问题的处理,即实现相应的人类智能活动。

二、 人工智能思维过程

虽然人工智能的功能模拟与人类智能的相关活动在整个运行过程上不尽相同,但是,如果撇开人类自身自主意识以及外界的影响,就单单从两者的思维过程,即对问题的处理来开,两者还是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两者的思维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信息的输入或者接受;

2.信息的存储或者记忆;

3.信息的运算或者处理;

4.信息的输出;

5.息的反馈或者控制 ;

以人脑为例,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大致是:眼,耳等器官接收信息的输入,传入大脑,对信息的进行存储或者记忆,然后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处理结果输出,表现为人对信息的反应,并且人脑还会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反馈或者控制,例如对不好的信息就拒接下一次的就收。

对于人工智能,对信息的处理也是相识的过程: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信息在储存原件中进行储存,运用已经储存的程序或者公式,调用相应的模型,对问题做出相应的分析与处理,然后通过输出装置,将处理过的信息传输出去,同时,对输入的信息产生一定的反馈,都后续的信息输入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人脑以神经脉冲的形式传递信息,人工智能以电脉冲的形式传递信息;人脑中信息的接收与否通过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来实现,而人工智能对信息的接受与否则是通过电脉冲的接入与断开来实现。人脑中对信息的有无概念在人工智能中则以二进制的“0”与“1”来实现。

最近更新

人工智能思维策略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