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策略网 > > 策略要闻 > 教学情景的设计有哪些方式

教学情景的设计有哪些方式

来源:https://www.sivi8.com 时间:2024-06-0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教学情景的设计有哪些方式

一、教学情景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或“认知冲突”,从而触发学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使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建立在学生“想学”与“愿学”的心理基础上。所以,带有疑问的,引发思维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对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充满了兴趣和学习的渴望。

二、教学情景要选择孩子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

孩子懂的、会玩的东西,孩子也一定喜欢。教学情景就要选择孩子喜欢的内容和方式,这样就能够让体育课堂中的组织教学、练习手段、活动内容等充分的为教学服务,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一学就会,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还能不断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之入迷。

三、教学情景要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要想使教学情景能够引导学生的学,所设置的教学情景要有利于将教师的教的主体功能转变为服务功能。“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已被许多教师普遍采纳,教师的位置逐步从台前转移到学生的背后,教服务于学。俗话说“旁观者清”,学生在自己探索或合作学习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用心感受学生的心灵世界,随时掌握、分析课堂中的各种信息,及时、有效的给予指导,循循善诱。教师的帮助不是干涉,更不是替代,是待到“山穷水尽”时,指出“柳暗花明的又一村”,是一种“雪中送炭”式的指导

二、如何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问题情 境。在师生间、生生问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 的、有趣的问题,并且能主动的参与进去,积极地思索、大胆是寻找答案,

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途径

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生动的教学语言 巧妙的教学设计,有序的教学结构,精湛的教学图式无不闪烁着教学的艺术辉煌,教师通过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来换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鼓舞学生学习的信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而恰当适时的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正是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主体的客观要求。那么如何创设恰当的教学问题情境,有效的开展数学学科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下面通过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教学案例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

问题1.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 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 (p+q) 2 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问题2. 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需把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各称一次. 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种天平称量物体的正确方法?�

探究过程 对于问题1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 与( p+q 2 的大小问题,进而利用特殊值法猜想出pq≤ ( p+q 2 )�2,即可得 . p�2+q�2≥2pq�

对于问题2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的真实重量为G ,天平两臂长分别为 l�1、l�2 ,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 、b ,由力距平衡原理,得 l�1G=l�2 a,l�2G=l�1 b ,两式相乘得, G�2=ab,由问题(1)的结论知 ab≤ ( a+b 2 )�2即得 a+b 2 ≥ ab ,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 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由学生完成. �

评注: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教学案例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教材内容 �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选取了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如下趣味性问题:相传古印度国王为了奖励象棋发明者,请发明者提出要求,发明者提出,棋盘共有64格,在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麦子第3格放4粒,第4格放8粒,依次下去……只要按此规律,将棋盘的格子放满即可. 国王听后,欣然答应. 问国王能否兑现诺言呢?让学生首先自己猜想,然后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再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兴趣浓厚,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去。��

评注 这可是学生自己研究的成果,我想当年的数学家们也许正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可以说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营造一个好的情境,从而创造了一种好的研究氛围. �

教学案例4.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

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的定义“平面上到一个定点与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过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他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是肯定的,而课本有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求的欲望. 教师只要适当点拨:由y=x�2 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 到定点 F(x�0,y�0)的距离 (x-x �0)�2+(y-y�0)�2 等于动点到直线 l的距离. 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手,教师巡视后可叫一学生板演讲述:x�2=y�x�2+y�2=y+y�2�x�2+y�2- 1 2 y=y�2+ 1 2 y�

�x�2+(y- 1 4 )�2=(y+ 1 4 )�2� x�2+(y- 1 4 )�2 =|y+ 1 4 |�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 到定点 F(0, 1 4 ) 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 1 4 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

总之,恰当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提高课堂效益。但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做到科学合理,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要有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二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三 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四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五 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既要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高潮. �

总之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长期下去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近更新

策略要闻排行榜精选